说起手球,国内大众鲜少接触。确实,这项运动在中国目前还是一项小众运动,在国内影响力不足。但此次采访的裁判员马晓晔却与手球相识24年,并在竭力推广着手球运动。马晓晔11岁与手球初相识,之后手球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优秀的体育天赋,不解的手球情结
马晓晔从小体育天资就比较出众,她的运动员生涯是从小学被挑选练习田径开始的,后来在体校招生的契机下,她被带入了手球项目的世界。与此同时,马晓晔也对手球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从此与手球的情缘便一发不可收拾,这一练就是十多年。马晓晔也逐渐从半专业运动员转为专业的手球运动员,并成为北京女子手球队队员。她代表北京女子手球队参加过2000年至2010年期间的所有比赛,包括全国锦标赛、冠军杯、超级杯、全运会等众多赛事,还被多次评选为道德风尚运动员称号。2013年顺利从首都体育师范学院运动训练系毕业。
意犹未尽,退役后继续与手球为舞
21岁时,马晓晔因伤病退役,结束了10年的运动员生涯。但因为对手球运动的无限热爱和对赛场的不舍,马晓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名裁判员,2011年成为国家级裁判员,2016年成为国际级裁判员,与手球运动情缘再续。如今34岁的马晓晔已执裁长达12年之久,有着丰富的经验,并非常渴望继续为中国手球运动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马晓晔在提到自己转型阶段的体会时说到:“基于自己原来就是专业手球运动员,在向裁判员转变的时候,过渡会稍微顺畅一些,有种无缝衔接的感觉,对规则等理解上更加容易,所以在我执裁约一年后,就开始参加了成年人专业级的赛事裁判工作。但是在刚刚执裁的时候,自己还是会犯运动员的职业病,有时还会从运动员的角度去看待场上的问题。后来在中国手协的培训以及前辈们的帮助下,顺利完成了身份的转变。”
马晓晔曾执裁了2017年世界大学生手球锦标赛、2018年第十五届东亚手球锦标赛、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男女手球比赛等诸多比赛,并多次获得最有价值裁判员的荣誉称号,她还获得过2018-2020年中国手球协会年度最佳裁判员。2020年马晓晔作为技术官员参加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手球亚洲区资格赛,并代表中国参加东亚俱乐部、世界大学生手球比赛等国际赛事的执裁工作。
马晓晔还介绍了近期刚刚执裁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的情况,她说:“这届全运会是对我们所有裁判员的考验和临场执裁能力的考核,因为往届的全运会会请一些国外的裁判执裁和技术交流,而本届赛事因为疫情影响,都是国内的裁判员临场执裁的,所以对我们来说既是考验,也是对我们执裁工作一种验证。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赛事圆满完成。”
另一重身份——教练员讲师团培训讲师
马晓晔不仅仅只活跃于赛场之上,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手球协会教练员讲师。出任全国青少年校园手球讲师工作,参与协会校园手球和幼儿手球教材的编写工作,继续为中国青少年手球的长期发展夯基筑台。
对于培训的感受,马晓晔说到:“非常感谢中国手球协会的信任,让我在我热爱的手球事业里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。通过学习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文件精神,将‘健康第一’的教育理念与国际最新的手球理念相结合,帮助学生在手球运动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。”
手球普及义不容辞
马晓晔认为国际小手球开展情况较好,尤其在欧洲发达国家小手球更为普及,在法国、丹麦等国家,几乎每个学校都开展小手球运动,每个学生都会打小手球,其普及程度相当于我国的乒乓球。目前,国内也有600余所学校开展手球项目,均得到校方广泛支持和家长的认可。近年,为了更好地在校园中推广手球运动,中国手球协会积极改革推出五人制手球,可灵活借助篮球场地开展手球运动。五人制手球具有场地小、场地多、规则操作性强、参与趣味性强、灵活性强等特点。这也将有助于手球运动影响力的提升。同时,马晓晔呼吁手球应从娃娃抓起,手球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,通过幼儿手球的学习,能够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、平衡能力、敏捷能力以及体能、肢体力量。同时对于幼儿的团队意识、合作分享、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。
对于未来的规划,马晓晔认为自己有幸作为手球人,身负普及和发展手球运动的义务和使命,希望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去传授、宣讲、分享手球运动,弘扬手球运动的魅力。